2014年神學研究會心得

陳清芳牧師

北美洲台灣教會協會2014年年會及神學研究會於2014年10月14日至18日在維加斯台美基督長老教會舉行。主題:更新與突破。除了開會禮拜、北美教協年會和北美教協之夜音樂會之外,有16堂課。講員有10位。其中3位主題講員是Rev. Jim Hencken、周宏毅牧師和陳明志牧師,他們共講了8堂。3位講員配合地恰到好處,從三種不同的思維切入,最終所揭示的原理都不謀而合。   

「更新與突破」或「台灣人教會何去何從」的主題,二、三十年來,已多次在不同的研討會中探討,總覺得零散鬆懈,有隔靴搔癢之感,無法深入探討或提供紮實的可行辦法。這次研究會的講論較為整全,有較清楚與全面的思考,似乎對四、五十年來海外台灣人的教會未來下最後通牒,同時提供下藥。若不能按此原則去做,台灣人教會就無法「更新與突破」,遲早要關門大吉。   

研究會首先上場的講員是Rev. Jim Hencken,他是恩惠長老教會牧師。維加斯台美基督長老教會借用他們的教會聚會。他兩堂題目:「呼召的準備」與「五顆滑石」。從大衛身上歸納出好領袖的特質。Jim牧師在「賭城」的這間教會已20年,這個教會被呼召來服事社區和來此度假發生意外之人的需要,如車禍、離家出走、無家可歸的人。這種服事極為辛苦,卻更多經歷到上帝恩典的豐盛。Jim牧師多次說,「他不知道他在做什麼,但上帝知道祂要做什麼 。」唯有聆聽上帝微小的聲音,活在上帝的旨意中,和對上帝忠心是他的本分。雖然周遭有許多意外事情發生,不是教會內的事,也不是他的工作職責,如遊客車禍,住院好幾個月,或找尋離家出走的青少年,因教會認為這些是上帝的事工,長執們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,因而改變了Jim牧師在此牧會的看法與作法。牧師分享他在失敗中所得到的「更新與突破」。漸漸學會順服上帝的感動。經歷「不知道上帝在事情發生時做了什麼,在事情之後才體認到上帝的作為。」愈來愈有信心,少憑眼見,順服上帝的帶領,教會事工就帶來突破。  

Jim牧師教導我們如何從大衛身上學習成為好的領導者,雖然大衛個人生活不好,也有壞的榜樣,上帝為何呼召大衛成為領導者 ?因為呼召常是料想不到的時候臨到。撒上16:1-13,上帝不是看他外貌的條件。大衛被膏抹為王時,不在邀請的名單中,仍在曠野牧羊。偉大的領導者心常向上帝,掛念上帝的百姓,隨時準備要回應上帝的呼召。事工不是單把事情處理好,而是參與人的生命與生活。好的領導者也常在危機中受到考驗。Jim牧師舉出他自己處理幾樁危機的例子,兩個教會會員的死,一是患有憂鬱症的兇手,殺人後自殺。Jim牧師陪伴被害者的年輕太太與兇手的媽媽,同時為這兩位死者一起舉行葬禮。他強調他們都是上帝的兒子,我們每個人也都是上帝的兒女,都享有上帝的恩典,都可以參與上帝的恩典 ,使兩個家庭和諧相處,從悲傷中走出來。上帝能夠呼召破碎的大衛,上帝也能夠呼召你和我。教會的事工就是單純回應上帝的呼召 ,分享上帝的救贖恩典。教會所面臨的困境與危機,卻常是突破的轉機。

掃羅王濫用王權,離棄上帝,不尋求上帝的旨意,終被上帝廢棄。大衛王雖犯了許多罪,仍尋求上帝的旨意,肯認罪悔改,就被救贖,成為「合上帝心意的人」。大衛能成為好的領導者,在戰歌利亞時,大衛能看到問題所在,肯接受挑戰,對上帝有信心,肯樂意順服,信靠祂,也認識自己的恩賜,才能擊倒歌利亞。大衛揀選了五顆滑石,是他致勝的武器。這五顆滑石是我們應建立的服事品格的喻表:(1) 一顆樂意事奉的心。(2) 認識自己的恩賜。(3) 一顆信靠上帝的心。(4) 信心與行為一致。(5) 謙卑的 心與謙虛的態度。   

總之,講員舉出了許多他親身經歷的小事件,他說只是小小愛心的付出,影響和回報卻意想不到的大。主耶穌曾說:「無論何人 ,因為門徒的名,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裏的一個喝,我實在告訴你們,這人不能不得賞賜。」﹝太10:42﹞我們要學習成為好的領導者,就須明白服事的事工是上帝的事工,不是你我的事工,信心與愛心的行為要一致,謙卑的事奉態度也不可或缺。最重要的是要有顆愛上帝和愛人的心。哥林多前書13章說到,離了愛,所有恩賜都歸於無有,所有服事都歸徒然。這間恩惠長老教會的「更新與突破」是通過一件件小小愛心的服事,才有今日的發展。在小事上忠心,上帝就把更大的事交託給他們。我們和教會若順服上帝的呼召,雖不知道我們要做什麼,但上帝知道祂要做什麼,只要一步步順服上帝的帶領,我們發現在我們周圍有無數的小事情,在挑戰我們,只要我們付出愛心去幫助他們,回應他們的需要,再弱小的教會至少都有上帝給的一杯涼水,教會的「更新與突破」就從這小事上做起。   

第二位講員是周宏毅牧師,他的三個講題:「法老惡夢」、「 曠野恩典」、和「帝國逆襲」。過去台灣人教會的一些現象,病急亂投醫,偏方都試過,也到四處參加特會,尋求突破,而結果仍莫衷一是,導致精疲力盡而放棄。認識今日海外台灣人教會的處境,才能對症下藥。知己知彼,才有「更新與突破」的可能。海外台灣人教會的處境是21世紀人類世界後現代化基督教海外台灣人教會 。正如要認識耶穌,他是第一世紀羅馬帝國下希臘文化猶太教的本土猶太人。而保羅與耶穌不同的是,保羅是海外猶太人。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挑戰與使命。   

21世紀後現代化的特性:(1) 權威受到挑戰,懷疑絕對權威。採取容忍主義。教會的權威岌岌可危。(2) 世俗化,失去超越,不接受有超越人理性的存在。(3) 多元化,你信你的神明,我信我的上帝,不再熱衷追求最終的真理。   

海外台灣人教會若再延長10年或20年,其存在的意義何在?與一般慈善機構或社團的功能有何不同?這需要我們深思。教會最大的不同,是要改變人的生命。周牧師說,他寧願放棄神學院的教職,而從事牧會,牧會雖較辛苦,但看見人生命改變,就是他最大的喜樂。耶穌說:「我告訴你們,一個罪人悔改,在上帝的使者面前,也是這樣為他歡喜。」﹝路15:10﹞   

第一講題「法老惡夢」。法老的夢,成為埃及的災難。創41章記載法老作了二個惡夢,法老雖握有極大權威,夢無法解決, 使他落入焦慮不安與害怕﹝anxiety and fear﹞。我們若對教會的何去何從,一直有焦慮不安與害怕,就如同在埃及的處境。約瑟把飢荒的問題解決了,以為食安就是國安。以色列先祖一遇到飢荒,就下埃及,問題雖得到了解決,卻也帶來惡果。答案成為問題。約瑟替法老提出的政策,執行政策,飢荒問題解決了,卻帶來更嚴重的後果。「約瑟收聚了埃及地和迦南地所有的銀子,就是眾人糴糧的銀子,約瑟就把那銀子帶到法老的宮裏。」﹝創47:14﹞「約瑟說 ,若是銀子用盡了,可以把你們的牲畜給我,我就為你們的牲畜給你們糧食。」﹝47:16﹞接著「約瑟為法老買了埃及所有的地,那地就都歸了法老。」﹝47:20﹞最後百姓對約瑟說,「你救了我們的性命,但願我們在我主眼前蒙恩,我們就作法老的僕人。」﹝47:25﹞。約瑟是法老的幫兇,他錯誤政策,沒有勤政愛民,反使全國人民,包括以色列人都成了法老的奴役,他們還要感謝奴僕的主人,情何以堪?為生存作工是作奴僕,這不是作上帝的工。海外台灣人的教會為尋求出路,若飢不擇食的錯誤作法,導致教會落入更大的不幸之中。若教會一直存在著焦慮不安與害怕,就如同處在埃及中。快快向上帝呼求,求祂釋放,出埃及才是出路。   

第二講「曠野恩典」。周牧師講到,以色列人的哀怨聲達到上帝的耳朵,上帝施拯救,帶領他們出埃及,進入曠野,曠野是他們踏出活路的第一步,在曠野他們經歷了上帝豐盛的恩典﹝賽55:1和耶31:2-3﹞,在曠野為要學習信靠上帝,去除為奴的劣根性,及改變與脫離法老惡夢的本質。但以色列人每日親眼看到上帝所施行的神蹟,領用上帝的恩典。卻不知恩典是不能囤積,像嗎哪需要天天出去拾取,他們仍活在焦慮不安與恐懼中,以為靠囤積就有安全感,沒有學會信靠上帝,他們一遇到困難,讚美就變成怨言。忘記上帝的權能,反而懷念法老的夢,懷念在���及社會的奴役生活,何等不可思議。因他們從不自由中得到解放,���不知�����解放是為了什麼,沒有目標,不知往那裏去﹝知道Fromdom from,卻不��道Freedom to﹞。今日一些台灣人的悲哀,也是如此,社會已從獨裁戒���解放�����卻不知往何處去,以為自由民主是社會動亂的禍因。還懷念那些獨裁戒嚴的日子,不知道自己已是主人,也不知���自由是維持一個人應有的尊嚴,仍甘願被奴役,被唆使,何�����悲哀。   

曠野不是應許之地,是必經之�������,走在上帝的路,不是一帆風順,需要勇氣,曠野的路是磨練、試���與考驗之路。北美洲台灣人教會有何惡夢需要改��,有何舊的習慣與束縛要脫離。不是外表的轉型,不是單單出了埃及就好了,而是需要曠野的恩典來「更新」我們整個的心靈。曠野雖無水、無食物,但曠野有上帝的同在、同行和恩典。若教會只注重豐盛的資源,有人才和錢財,以為就能突破。卻只看自己所沒有的,而焦慮不安與害怕,或發��������言,忘記上帝的同在與恩典。教會可能就會像死在曠野的第���代以色列人���聖經說到:「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,必蒙悅納,乃是照他所有的,並不是照他所無的。」﹝林後8:12���我們的教會有沒有願意「更新與突破」的心嗎?再弱小的教會也是有幾個人和幾分錢,不要看我們所沒有��,乃是運用我們已有的,做上帝要我們做的事工。初代教會�����從12個平凡的使徒,沒有資源和和在逼迫中,僅憑靠聖靈與信心,就扭轉乾坤,完成上帝所託付給他們的使命。三、四十年或四、五十年來,海外台灣人也經歷了極多的上帝的恩典,也完成了一些上帝所託付的使命,但仍要謹慎地走下去。   

第三講「帝國逆襲」。進入迦南地,不是就一勞永逸,一旦離棄上帝,自己作主,自作主張,盲目的追求與錯誤的倚靠,就如同遭受到帝國的逆襲,教會就又陷入危急存亡之際,處在焦慮不安與害怕之境。上帝的創造本身就是冒險,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還會犯罪,40年之久以色列人天天享受新鮮的恩典,仍發怨言與悖逆上帝。上帝耐心地以恩典帶領他們。上帝也興起領袖摩西,摩西遭遇到許多的挫折,仍用生命來做保證,祈求上帝不要消滅以色列人,以色列人還常與他作對。摩西因此發怒擊打磐石,最終無法進入迦南應許之地。作好領袖不是為要得到最好的祝福,乃是介意上帝的使命是否完成,勇敢向應許之地前進。   

帝國逆襲是指所羅門王的倒行逆施,仿效法老的作法,要建立自己的帝國。所羅門王所追求的是智慧、權力與財富。如同把以色列人帶回法老,回埃及不是解決問題之道。所羅門王時代戰爭已止息,盛世太平。但他迷戀埃及,所行的錯誤的措施如下:(1) 娶法老的女兒﹝王上3:1﹞,法老給基色城作為女兒的妆奩﹝王上9:16 ﹞,這是一樁國際政治聯婚。使自己陷入拜偶像的網羅中。(2) 與埃及建立關係,建立埃及國度。所羅門王��法老大興土木,建造聖殿、宮殿、城牆,倉庫等,建立勞工制度,使人民成為奴役,苦不堪言。(3) 為法老女兒建造宮殿﹝王上7:8﹞,代表重視與埃及的關係。為了彌補龐大開支的財政黑洞,就割地﹝20座成,王上9:10-14﹞給推羅王,使百姓苦上加苦。(4) 所羅門王是最早軍火商﹝王上10:28-29﹞,累積財富。   

耶利米先知對所羅門王所追求的智慧、權力和財富有強烈的反應,他說:「耶和華如此說,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,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,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。」﹝耶9:23﹞又說 ;「耶和華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,和公義,以此誇口。這是耶和華說的。」﹝耶9:24﹞今日信仰的團體教會應以什麼為誇口,以宏偉的大建築物、上萬的會友,還是以慈愛關懷社區,和眷顧弱勢族群,行公平和公義之事。先知彌迦說:「世人哪,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。祂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?只要你行公義,好憐憫,存謙卑的心,與你的上帝同行。」﹝6:8﹞教會若對社區付出小小的愛心,實踐愛上帝和愛鄰舍,教會就有存在的意義。有愛的教會就能「更新與突破」的訣竅。教會「更新與突破」不在於權力與財力,乃在於憐憫與愛,耶穌說:「你去照樣行罷。」﹝路10:37﹞。   

第三位講員是來自台灣左營長老教會的陳明志牧師。他的三個講題:「塑造屬靈生命」、「落實牧養關顧」和「推展社區宣教」 。左營長老教會座落在一個沒落的社區的狹窄巷內,巷中還有三間廟寺。教會要發展誠屬不易,陳牧師憶述牧會的這20年,不是沒有灰心,甚至還受到黑函的攻擊,也準備好離去的打算。但上帝的旨意高過他的旨意,他順服上帝的帶領,倚靠上帝,謹守自己,艱難中,上帝讓教會有了「更新與突破」,成為蒙福的教會,也成為宣教的典範。陳牧師三堂課提供豐富的投影片講義和精彩的活動相片。對社區和信徒的結構有詳細地分析與充分了解。   

第一堂課,陳牧師強調靈命塑造的重要。他剛開始推動事工,熱心參與服事的會友不少,結果是成事不足,敗事有餘。因沒有屬靈生命或不成熟生命的服事,常製造問題,為要收拾殘局,須付出慘痛的代價。陳牧師就改變策略,發現塑造屬靈生命為首要,是奠立事奉的根基。教會的長執與服事同工都經過訓練,熱心參加教會的禱告會、查經聚會。教會每天早上六點就有清晨禱告會,參加的人數還不少,是教會得力復興之源,一天的開始他們為教會事工、社區和自己的工作與事業禱告,生活充滿活力與見證。釐清長執是職位,而不是權位。教會栽培出一批熟悉聖經教訓、生活有紀律,生活上又有美好見證的基督徒。作接待的同工也嚴格要求,接待同工是教會給訪客的第一印象,是教會的門面。左營教會從大馬路的巷口就有接待同工引路,到了停車場有第二位同工接待,到教會門口有第三位同工給予週報、聖詩、聖經等,第四位同工引領到座位 。這四位同工都熱心真誠,面帶喜樂的笑容來接待。教會辦理的任何活動都要動員極多的受過訓練的接待人員,他們能回答一些訪客提問的簡單問題,使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溫暖感受。教會也栽培出能帶查經、個人談道、主理家庭禮拜、講道等事奉同工。以往家庭禮拜是整個教會參與,四年才能輪到一次家庭禮拜。家庭結構改變後 ,無法容讓眾弟兄姊妹一起聚會,改為小組式的家庭禮拜,10位長老各帶一組,配上執事同工成為小團隊,每組關懷10個家庭,會友動態與需要都能掌握與關心,同時也傳遞教會的異象與使命,會友對教會更了解與關心。每星期五同時有10個家庭在作家庭禮拜。材料與禮拜程序皆由教會供應,事先受過訓練。這樣每個家庭一年就可以輪到四次。整體教會信徒的靈命受到塑造,成為合用的器皿。聖經說到:「人若自潔,脫離卑賤的事,就必作貴重的器皿 ,成為聖潔,合乎主用,預備行各樣的善事。」﹝提後2:21﹞   

陳牧師第二講是「落實牧養關顧」。教會對內的事工是以人為主體,隨時注意信徒的屬靈狀況,靈命要不斷長進,也一直得到供應,革除舊有的錯誤觀念,傳道是全體信徒的本分,不能只作禮拜 ,教會沒有權位的大小,人人須事奉。左營教會列有11樣的重大事工,事奉同工最多參與三樣,以免過度付出而燒盡,影響事奉的品質,也剝奪其他人事奉的機會,不應該有非我莫屬的心態。著重團隊的事奉。還有六大類需要特殊的關懷,如殘障、長期生病、老人無依、單親、失業、暴力等。關懷的組員還須有專業訓練。連青少年與兒童在打掃教會都可以參與,在團契中也學習事奉。各小團隊彼此支援與連結,成為教會的大團隊,為要向社區宣教與服務。 靈命的塑造與團隊的整合就是為回應主耶穌所頒布的使命,往萬民中傳福音。   

陳牧師第三講是對外的事工,如何推動社區宣教。教會應社區的需要與興趣,開辦課業輔導、兒童合唱團、木笛班、兒童主日學 、媽媽合唱團、讀書會等。傳統的兒童主日學是在主日早上,會友的子女來參加,少子化與老化,兒童主日學人數大大減少,也不盡理想。左營教會兒童主日學的突破,改在星期六早上,有更多的老師、時間和教室。除了傳統的主日學課程,加入多元化的活動。左營教會的兒童主日學參加的學生就爆滿,還有等候的名單。先有觀念上的更新,嘗試改變,就有意想不到的突破。教會另有一項觀念的更新,把社區政府的各項活動、政府各部門的講座、中小學的活動都視為教會的活動,牧師和長執都踴躍參與,也鼓勵會友參與。社區的人能更認識教會,也邀請他們參與教會的活動,中秋節烤肉 、單車之旅、兒童主日學的成果展覽、音樂會、慶祝母親節、聖誕節,社區的人士把教會的活動視為社區的活動。教會也全力參與中小學的品格生命教育課程。   

左營教會是為社區而存在。剛開始也是一步一小印地走來,有多少資源就作多少事工。教會的人材、錢財都不是屬於教會的,是支援系統,教會的異象、委身、聖靈與彼此相愛是動力系統。最後事奉的系統包括對內的生命事奉、聖所事奉,和對外的萬民事奉。教會的「更新與突破」不必好高騖遠,要腳踏實地,從小事上用愛心與忠心地事奉,上帝就會將更大的事交付我們。不要擔心教會將來的何去何從,乃要常常更新,才能一再地突破。記得小時候在主日學所唱的聖詩「一滴一滴的水成做海赫大,一粒一粒土沙結做地及山」,小小的愛心,日後是無可限量的。我們要一再地在觀念上更新,以聖經的價值觀為我們的價值觀,也願意冒險尋求改變,才能突破。觀念的更新,我們先要有心意的更新與變化。正如保羅的勸勉:「所以弟兄們,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,將身體獻上,當作活祭,是聖潔的,是上帝所喜悅的,你們如此事奉,乃是理所當然的。不要效法這個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、純全可喜悅的旨意。」﹝羅12:1-2﹞